刘小笨 | 素心

2023-05-10 14:56:27

真正与素食结缘,是在南华寺短暂的一周。寺里相识的一位师父将我安置下来,交待了每天吃饭的地点后,就任我在寺里转悠。

当时的自己愁肠百结,躲去寺里纯属找个借口暂离翻腾的人世苦海,至于吃什么,怎么吃根本没有放在心上,因而当我麻木地跟在别人身后走进斋堂时,端着饭碗看着前面的人一个个庄严肃穆地神情,我像是像是从梦游的状态里突然打了个激灵,霍然清醒过来,和别的人一样,恭恭敬敬地伸过碗接过那些菜勺。整个过程井然有序,没有人发出任何声音,斋堂里只听到一片咀嚼之声,那是一场专注而沉默的用餐,却是有生以来最具仪式感的一餐饭。

饭后和师父在寺前面的河堤边散步,我问,长年食素,很容易饿该如何是好?他微微地笑:“你吃几天就知道了……”其实当天夜里就知道了。因为没有早餐,只有午餐和晚餐,而且晚餐在下午五点就开始了,去晚了就没什么可吃。习惯了每天活动脊骨的我,晚餐后在河边走了一个多小时,已然感觉基本消化了。当天夜里十点多,就有些饿,只能赶紧上床躺下。第二天,依然是两餐素食,我变聪明了,饭后只散步半小时左右,就回到寺里看书,在清幽的夜里,心也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,烦恼的事并没有离去,却似乎没那么纠心了。师父已然洞察一切,第二天还善意地提醒我寺外也有小饭馆,如果吃不惯寺里的饭,可以出去吃,但是我在第三天已经感受到一些轻松之感。

没吃太多杂乱的食物,每餐都是简单小青菜、南瓜、茄子等纯素的小菜,外加一点米饭。饭后散一小会步,安静地读书或者发发呆。与惯常激烈地跑步或打球,崇尚生命在于运动的平日理念相反,那几天我顺乎寺里的饮食而变得格外安静,且并无任何不适感。甚至到了第四天,感觉自己已然融入那安然的节奏里,而与喧嚣的尘世相隔甚远。

在与师父相谈较多之后,我同他探讨修行中最难的事,他的年龄并不算大,才三十出头,可是入佛门却十年有余了,已是颇有造诣的佛法研究者,他直言不讳,修行最难的两件事即是食欲与色欲。对于后者,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,可是他所提及的食欲却是以往没有想到的,但我自南华寺回归日常之后,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。所谓食欲,其实是常人每天时时刻刻都面临的一种最普遍的欲望。

你能从最基本的饮食开始,能有所克制或节制,便是修行的开始,这种修行,其实是一种最基本却很难得的自律。你想要健康,想要好身材,或者你想要某种喜欢的生活方式固定下来,这些都需要在每天付诸于行动。你的胃只有那么大,你的身体需求也只有那么多,面对可口的饭菜,诱人的大餐,或者面对无法逃离的应酬等等,你该要如何以一贯之,保持你既定的食量,你不会大快朵颐,你不会想着吃完这顿大餐再继续你的方式,这其中需要极大韧劲与耐力。

所以,一个人的身材反映出了一个人的修养,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,这一定是一个人付出极大自律性的行动之后才有的成果。

无论是偶尔食素,还是长期吃素,都是一种生活中的自我禅修方式。生活中看着的每一张脸,都有生活无常所带来的喜怒哀乐的痕迹。无常不仅是写在上的道理,只不过是我们人为地将学佛与生活分开了而已。

与其说素食是一种生活理念,不如说是一种养心的方式。在人潮涌动的城市里,每个人都各自奔忙着,焦虑与压力无处不在,一颗心需要“素”下来,才有轻盈的契机。事物的本身并不会随着我们的境遇而改变,只是我们各自的情绪在好和坏中不断起伏。关于我们自身的这颗心,你究竟了解了多少?你看城市霓虹闪烁不定,你的心在你这里,不如把目光收回,看看今天的自己,即使是一顿素食又何妨,你的胃,你的心,最终都会呈现你的脸上。 (“素食与生活”应征稿选登,本次征稿由《深圳特区报》综艺副刊部和深圳齐善食品有限公司联合主办。稿件刊登后,由中国素食龙头企业深圳齐善食品有限公司赠送“齐善素食”一箱。如继续选发《深圳特区报》前海文学版,按报社标准发放稿费。相关信息详见本微信公号9月20日推送的《写好文,送素食,“齐善素食”诚邀您一起在〈深圳特区报〉畅谈“素食与生活”》)

本文作者简介:

刘小笨,陕西安康人,现为民族学(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方向)在读研究生。

关注"前海文艺视窗",与新生活在一起。
欢迎支持原创作品,邮箱:2589426660@qq.com。
文章打赏金全部归作者,其中50%现金转发,50%用于购买作者著作或作者推荐的图书,转赠希望小学或热心读者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钟国康  题刻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彭双龙 题字

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南京菜谱网中心